最新微软官方MSDN原版Win10系统下载

当前位置:主页 > IT资讯 > 评测 >

中国气象局长:未来气候变化或致不可逆转后果_新闻中心_新闻中心

时间:2024-07-15    来源:ku游官网    人气:

本文摘要:专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气象事业的新使命“我们正在努力工作,但难度很大。这就像百米赛跑,提高0.01秒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欧洲这段时间遇到的暴风雪严寒天气是典型的气候异常现象,是在北半球大气环流调整以后,有利于北极的冷空气连续不断地影响欧洲中南部地区造成的。我不认为这和电影《2012》描述的惨状情形相似,《2012》讲的是科幻,是由地球地震、地壳运动变化带来的问题,而不是由地球大气出现异常带来的。

ku游官网

专访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气象事业的新使命“我们正在努力工作,但难度很大。这就像百米赛跑,提高0.01秒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孙英兰“欧洲这段时间遇到的暴风雪严寒天气是典型的气候异常现象,是在北半球大气环流调整以后,有利于北极的冷空气连续不断地影响欧洲中南部地区造成的。我不认为这和电影《2012》描述的惨状情形相似,《2012》讲的是科幻,是由地球地震、地壳运动变化带来的问题,而不是由地球大气出现异常带来的。

”针对欧洲不久前遭遇低温暴风雪天气,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今年2月份欧洲出现的暴风雪天气,是在局部地区、特殊时期发生的、多年少有的天气气候事件,并不能因此表明气候变得十分异常。郑国光向本刊记者解释说,世界气象组织对气候异常的定义是:一段时间的气候要素与多年平均气候值相比有巨大偏差,例如其方差(通俗来说,是某一要素值对其多年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大于2倍,这就被认为是气候异常。

“有媒体认为全球气候进入‘小冰期’、全球气候要变冷,这样的判断,我认为还为时过早。我们不能因为一个时期、一个地方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就对全球气候状况趋势作出这样简单判断以至于误判。”他分析说,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北方、中东部地区气温也较常年偏低,出现近27年来最低时段的低温天气。

但同时,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南亚地区又是偏暖的,比常年气温偏高2~4℃。“这种一个地区气温在一段时间很低而在另外一个地区气温又异常偏高的现象,是自然现象。像电影《2012》当中出现的可怕情景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但郑国光同时强调指出,以气候变暖为显著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事实,所产生的显著影响不可回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幅度可能会超过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造成突然的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在他看来,气候变化既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又对基础设施、人居健康、城市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是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是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难题。应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避害与趋利并举,全面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郑国光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提高,发生在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也在增多。他举例说,近几年我国连续发生了多起极端气候事件,如2008年持续月余的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始于2009秋季到2010年春的、50多年一遇的西南大旱,两年之后的今天云南再次发生旱情;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雨季出现的严重干旱;在西太平洋地区生成的台风,本世纪登陆我国的比例也在增加,而且台风发生地点、发生强度、发生路径都发生了变化。

“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了人们生存、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的气候规律。使人们明显地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而应对气候变化将是人类面对的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郑国光的观点是,“应对气候变化应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减缓是指通过采取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碳汇,减小气候变化的速率与规模;适应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系统为应对实际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因素及其影响而作出的趋利避害的调整,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化解气候风险,以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并且还将继续变化的气候环境。“我国是农业大国,而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最大。

比如东北,现在有的地方水稻可以种一季半了;黄河以北过去一年只有一季,但现在可以种两季,因为无霜期缩短了,积温多了,但与此同时病虫害增多了,节气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农业必须要适应气候变化。”去年11月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称,未来气候变化将改变现存的种植制度。到2050年,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可能向更高纬度扩展。

年平均温度每增加1℃,北半球中纬度的作物带可在水平方向北移150千米至200千米,垂直方向上移150米至200米。温度升高1℃,水稻单产下降10%。

如果不考虑任何适应措施,全球气温升高2.5℃左右将会导致中国粮食作物产量降低,单产最高下降幅度约20%。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但目前,我国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较弱。”郑国光坦言,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气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气象现代化与强化质量、完善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要求不相协调这一问题仍然突出,破解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气候预测预报能力不强这一难题需要下更大力气去解决。

“业务研究不够,科研和应用脱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郑国光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关键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据本刊记者了解,中国气象局已启动实施“四项研究计划”,即《天气研究计划》《气候研究计划》《应用气象研究计划》和《综合气象观测研究计划》。这四项研究计划是中国气象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未来几年中国气象局组织实施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项目的主要依据。其目标定位是:以气象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重点解决制约气象业务服务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培养建立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强化气象科普工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日趋严重,气象科普工作在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郑国光告诉本刊记者,“近些年,我国加强了气象科普工作力度。过去4年中,我国没有发生一起中小学雷击事件,因为国家组织实施了‘防雷工程’。国家财政投入8000万元,带动了地方财政投资2亿元用于‘防雷工程’。

目前,已完成4620所中小学防雷工程建设任务。2007年以来累计赠送数十万张防雷科普知识光盘进校园。”据介绍,近年来,面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态势和社会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迫切要求,气象部门以科学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为重点,面向未成年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社区居民、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大力开展气象科普工作。

“十一五”期间,各地气象部门已累计举办科普展览4000余次,制作播出科普影视作品5000多部(集),出版发行科普图书近50万册。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50余个气象科普场馆、142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79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86个地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投入运行,累计接待参观1亿多人次。各地气象科普宣传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有49万余名气象信息员,每年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志愿者中国行”的大学生超过2000人,他们在气象信息传播和气象知识普及“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提升气象科研水平“今后衡量预报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好坏,我认为应该是时间、空间的预报精细化。

”郑国光说,“比如大风对城市的影响及危害程度到底如何,采取何种措施也应该有相应的等级,像台风一样采取不同等级的预防措施;再如北京,天气预报说‘有雨’,常常会是东城有雨、海淀晴天。能不能做出精细的分区预报?这都对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工作,但难度很大。

这就像百米赛跑,提高0.01秒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据了解,为大幅度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气象部门不断推动中尺度天气分析、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强天气短期落区预报、定量降水估测预报、精细化要素预报和台风、海洋气象预报等工作,天气预报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今年1月,随着现代气候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启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月内及月-季的气候预测、多模式气候预测集合、气候预测检验评估等工作也相应开展,我国气候预测准确率有望在不断摸索与实验中得到大幅度提高。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化综合气象观测基础支撑能力,气象卫星对气象监测预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在依靠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先进技术装备和数值预报模式,可以提前3~5天甚至更长时间监测到台风生成发展和移动路径,影响和登陆我国的台风无一漏网,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据郑国光介绍说,自1988年我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以来,至今已成功发射了12颗气象卫星,目前有7颗卫星在轨稳定运行。

去年5月成功发射的新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三号”B星已正式投入使用,这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除美国欧盟外、第三个同时拥有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和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目前,世界气象组织已将我国风云系列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GEOSS)的重要成员,与欧美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观测网。现已有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在接收和利用我国的风云气象卫星资料。

我国自主开发的现代化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MICAPS)已成为各级预报员制作预报的主要平台;通用的气候信息交互显示与分析平台(CIPAS)研发进展顺利,已在国家级和部分省级单位部署应用;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球中期数值预报系统(GRAPES)和气候系统模式也已经投入业务应用。中国气象局出台的《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具有核心技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气候业务,这意味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将再次提升。“目前看,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很快,在硬件上,与发达国家没有太大差别,但在软件上,尤其是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差距非常大。

”郑国光不无担忧地说,“气象系统每年要招收1600~1700多名高校毕业生,有一半以上不是学气象科学的,高校培养的人和我们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这是我国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硬伤’。

”为了培养适合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各类人才,中国气象局不断地组织各类业务学习培训班和轮训,“强基固体”,并通过与国家财政部共同实施“行业(气象)科研专项”课题,解决气象业务中的技术难题,培养锻炼人才队伍。□ .blkComment p a:link{text-decoration:none}.blkComment p a:hover{text-decoration:underline}.icon_sina, .icon_msn, .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px -1px}.icon_msn {background-position: -25px -1px;}.icon_fx {background-position: -240px -50px;}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本文关键词:中国,气象,局长,未来,气候变化,或,致,专访,ku游官网

本文来源:ku游官网-www.tjysygb.com

相关文章

评测排行榜

更多>>

U盘装系统排行榜

更多>>

系统教程排行榜

更多>>

公众号